精选篇章小炮灰在七零,燎的军官宠上天
  • 精选篇章小炮灰在七零,燎的军官宠上天
  • 分类:现代都市
  • 作者:言蹊云浅
  • 更新:2024-04-24 19:01:00
  • 最新章节:第8章
继续看书
其他小说《小炮灰在七零,燎的军官宠上天》目前已经迎来尾声,本文是作者“言蹊云浅”的精选作品之一,主人公苏茉杨素云的人设十分讨喜,主要内容讲述的是:,你回来啦?是做红烧肉吗?这么香。”马小娟是苏茉的室友,还有一位,叫陈兰。“不是红烧肉,是之前从家里带了点腊肉,拿出来给大家补补。前段时间真是太麻烦大家了。”苏茉笑笑。原主干活真的是倒数第一的那种,基本上每个人都帮她干过活。老知青们听了这话,心里妥帖不少。知青点的负责人马建民笑着道,“大家都是革命同志,互相帮助是应该的......

《精选篇章小炮灰在七零,燎的军官宠上天》精彩片段


苏茉写完信,出来见大家还没回来,估计着又是在帮新知青们干活。

她们这一批新知青一共5人,二男三女。他们一来就遇上秋收,根本没有适应的时间,所以经常干不完活,都是老知青做完自己的,再帮他们。

知青点目前一共11个知青,六男五女。大家暂时相处的都还不错,知青们也算团结,经常互相帮助。

想到老知青们前段时间对原主的照顾,苏茉准备给大家做顿好吃的。

整个秋收下来,大家眼看着都瘦了一圈。

苏茉拿出末世吃剩的那包大米,还剩个2斤左右,全都倒进盆里,然后又舀了两碗玉米碴子进去,准备熬个大米苞谷粥。

过水淘了两遍,苏茉把米倒入锅里,加上大半锅水,生了小火,让它慢慢熬着。

然后又去外面的菜园子,摘了三个大包菜,几个西红柿,又从空间拿出一条大概一斤多点的腊肉,准备做个腊肉炒包菜。

知青点一共两口锅,平时大家也不是一起吃的,只是秋收时才一起。现在一口锅熬粥,还有一口锅可以炒菜。

西红柿则生切了,然后在上面撒点白糖当凉拌。

这样的伙食,在这个年代,已经算了极好了。有大米粥,有肉,还能吃点甜,过年也差不多这样了。

其他知青们回来,远远就闻到了肉香味。饥肠辘辘的他们,一个个都加快脚步往知青点赶。

等回到,就见苏茉正在厨房里炒菜,那香味,闻得他们哈喇子都快流了三尺长。

跟苏茉关系最好的马小娟,赶紧跑过去,开心的喊道:“苏茉,你回来啦?是做红烧肉吗?这么香。”

马小娟是苏茉的室友,还有一位,叫陈兰。

“不是红烧肉,是之前从家里带了点腊肉,拿出来给大家补补。前段时间真是太麻烦大家了。”苏茉笑笑。

原主干活真的是倒数第一的那种,基本上每个人都帮她干过活。

老知青们听了这话,心里妥帖不少。

知青点的负责人马建民笑着道,“大家都是革命同志,互相帮助是应该的。”

其实,老知青们也不是十分情愿帮新知青干活。

但知青们是一体,村民们对知青本来就有些排外,如果他们不团结,在大队里就更处下风了。

而且秋收过后,马上就冬季了。如果新知青干不完活,那他们就没有多少工分,意味着他们也分不到多少粮食。

大家同在知青点,新知青没粮食了,肯定会找老知青借。他们自己的也才勉强够吃,如果借了新知青,他们自己就熬不到下次分粮。

所以,只能捏着鼻子帮他们干,让他们尽量多挣点工分,多分点粮食。

干是干了,但心里多少会有怨言的。如今苏茉懂事,拿出好东西来感谢他们,他们心里也舒服不少。

“苏茉,没想到你厨艺竟然这么好。”陈兰咽着口水,眼睛盯着锅里,肉可还真不少。

之前见她这么娇,以为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主,想不到竟还有些可取之处。

苏沫笑笑,没说话。为了能把青菜炒出肉味来,她在末世可没少研究厨艺,厨艺能不好么。

菜很快炒好,苏茉拿了平时装菜的大盆,装了端上来桌。

苏茉刀工不错,腊肉被她切的薄薄的,配着嫩绿的包菜,看的大家眼睛都挪不开。

“天呐,苏茉,你这是放了多少肉?”一位叫郑彩萍的老知青惊呼。

“也没多少,估计也就有一斤多点吧。”

“一斤多你就一次性炒完了?”郑彩萍差点没尖叫起来,一副看败家子的眼神看着苏茉。

“我这不是看大家秋收都瘦了一圈,干脆做多点,让大家好好吃一顿嘛。”

“行了,郑彩萍,人家请你吃肉,你咋意见那么多?赶紧吃饭吧,你不饿我们还饿呢。”赵国平斥道。

他可真是累惨了,做完自己的,还要帮别人干,真是操蛋。

“对对对,开饭。”已经有知青回房拿了自己的饭盒。

有知青掀开另一口锅的锅盖,顿时惊呼出声:“大米粥!”

这下,大家都不说话,十分一致的回房拿饭盒,就怕迟了被别人吃完了。老知青们都到这里一两年了,大米粥可是逢年过节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,才舍得吃的。

一顿饭,吃的大家都没有出声。实在是太好吃了,要不是记得自己还是知识青年,他们都想跟农村大婶一样,直接上手抢了。

当然,吃的主要是粥和腊肉炒包菜,至于番茄,则被忽略了个彻底。

直到快吃完的时候,才有人夹了一块番茄吃。

“甜的!你放糖了?”

苏茉点头,“放了点白糖。”

大家又是一溜烟的夹了番茄,一吃,这甜度,可不止是放了一点。大家也不说话,默默的加快速度吃。

白糖苏茉放的早,等大家回来,早就融掉了,所以别人也没发觉。

白糖早放也是有原因的,后世的白糖不仅颗粒小,颜色还雪白雪白的,这个时候的白糖,颗粒比较大,颜色还带着点淡黄色。为免被发现端倪,苏茉便早早把白糖撒上去了。

好吃的自是不必说,也是精光的,就连糖水,也被几个男知青分了倒进粥里。

吃完饭,大家都客气的感谢了苏茉一番,然后各自烧水洗漱回房休息去了。

至于什么思想政治学习之类的,秋收后再说吧,人都快累死。

苏茉坐了会儿,也回房了。

这个时候农村还没通电,照明都是用煤油灯。苏茉她们的煤油灯是陈兰带的,只有一盏,煤油还是找老知青借的。

这么大一个房间只点一盏灯,光线可想而知,只是勉强能视物的程度。

苏茉看也干不了什么,便铺好铺盖,准备睡觉。明天早点起床,去县城。

这时,马小娟刚好洗完澡回来,凑近苏茉,忽然疑惑道:“你擦了什么?好香。”

苏茉心里一个咯噔,她洗头用了洗发水。后世日用品的香味,可不是现在的东西可比的。

“擦了点头油,友谊商店买的。”苏茉简单带过。

马小娟不疑有他,她们一个房间,之前苏茉拿衣服的时候,她是看到过的,那些衣服一看就是进口货。

马小娟家里也不差,也去友谊商店买过东西,眼力还是有一些的。只是家里孩子多,总得有一个下乡,所以她便自告奋勇下乡来了。

家里每个月都会贴补她,所以她倒也不怕。农活做的动就做,做不动就算了。知青里,苏茉干活倒数第一,她就是倒数第二的存在。

“你身体没事了吧?我本想请假去照顾你的,但大队长不让,说劳动要积极,真是气死我。”说起这个,马小娟就气愤,她还想着趁机偷偷懒呢。

马小娟跟苏茉不同,苏茉是真的干不动,而马小娟是属于那种惯会偷懒的。

偏偏大队长最看不得这种人,马小娟去请假就直接不批。若其他勤劳干活的知青去,他是会批的。

偏偏其他三位女知青,舍不得工分,都没说去照顾苏茉,大队长没办法,只得拜托陆长征偶尔去看看,反正卫生院有医生,医生应该会看顾的。

“我这两天听村里的大婶说了一些风言风语,你不会真要嫁给那个当兵的吧?”马小娟有些担心。

她妈妈是医生,她是知道这是正常的急救措施的,只是这些愚昧的村民们不懂。

“嗯,我现在跟他处对象。”

“什么?你是不是被胁迫了?”马小娟大惊,“我们可以一起去找公社领导,这是很正常的急救措施。”

苏茉这么漂亮,说不定是那个当兵的动了色心。

“不是,他这个人不错的。”

“那也不能跟他啊,若真嫁给他,以后说不定一辈子就在乡下了……”

“乡下有时候也不错。”苏茉不欲多说,转了话题,“秋收应该快完了吧?你们现在在干什么?”

“在拔花生,快完了。听那些大婶们说,拔完花生,基本就是晾晒入库的事了,然后就等着交公粮了。”马小娟答。

“你说我要不要秋收完了,也去买点肉,请大家吃一顿。”

马小娟见苏茉不想多说,也没继续问,而是转移了话题。

“要是条件允许的话,我觉得可以。毕竟我们这段时间,麻烦了老知青许多。”苏茉回。

“那成,那等秋收完了,我去供销社割点肉,再买点鸡蛋糕什么的,也请大家吃一顿。”

“到时候我们几个合着一起请吧。”陈兰刚好进来,听到立马开口。

她家庭条件一般,要是一个个单独请,她可请不起。

“也行,那到时候合起来一起请。”马小娟应得干脆。

年轻的小伙子和壮劳力们,则休息几天,等交完公粮后,就又要去挖水渠了。

缝被套并不难,苏茉跟陈兰请教了后,半天时间就把被套给缝好了。

看着剩下三个还是棉胎的被褥,苏茉也算是体会了一把这个年代的辛苦。

怪不得都说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。布票实在太不够用了。

剩下一张被子的被套,只能等以后有了布票再扯布做了。

苏茉把被褥都叠好,有被套的那床放在最上面,这时,才发现,似乎还少了两个枕头。

苏茉只得赶紧又到公社集体作坊去,找齐主任问有没有枕芯卖。

正好齐主任这两天叫棉花铺的师傅们打了套样板出来,其中就有两个枕芯,于是就便宜了苏茉。

两个枕芯,连棉花加手工,一共收了苏茉1.5元。

买好枕芯,苏茉又想着到供销社买一套现成的枕头套,她记得小说上写,这个年代的枕头套都是绣花的,还挺精致。

因为有生产大队已经结束秋收,今天供销社人特别多,陆小兰忙的脚不沾地,水都没空喝几口。

忙碌中,陆小兰余光好像瞄见自家三嫂的身影,定睛一瞧,还真是。赶紧大声喊道:“三嫂,你到我这来。”

苏茉差点被一群大婶给挤死,听见陆小兰喊她,便赶紧挤过去。

“今天怎么回事?怎么人这么多?”苏茉心有余悸。

“有大队秋收结束了,社员们来赶集呢。三嫂,你要买什么东西?”

“我要买枕头套。”苏茉赶紧道,她插队已经有大婶不满了。

陆小兰眼眸一闪,她正准备送一对枕套和枕巾给三哥三嫂呢,便道:“枕套卖完了,三嫂。”

苏茉:……

“那我扯布自己做吧,给我来三尺白棉布。”苏茉算了,三尺应该够做两个枕头套了。

这个时候的枕头,可不是后世那样48*74的规格,而是50*30的规格,三尺布是够做两个枕套的,还能有些富余弄些花边。

陆小兰立马去给苏茉扯了三尺白棉布,苏茉给了钱票后,见陆小兰忙,也没多打扰,拿着东西就赶回去做枕头套了。

苏茉忙,陆长征这几天也是早出晚归的,几乎不见人影。陆家同样忙的不行,李月娥也是直接请假在家,做各种准备。

陆清安在29号大队晨会上,说了10月1号陆长征娶媳妇请全大队社员吃席的事。当然,是每户来一两个代表,不可能全家都请的。

30号那天,陆家几乎是全家出动,大人小孩都在帮忙这干活,李月娥还找了不少亲友们帮忙。

割菜的割菜,平地的平地,借桌椅的借桌椅,借碗筷的借碗筷。

陆清安预估了一下,应该至少要准备25桌席面。

这么多席面,桌椅、凳子、碗筷肯定是要找大队上其他人家借的,摆桌的地方也要准备好。

于是,陆家的院子和菜地,陆长征他们小家的菜地,都被利用了起来。

30号下午,陆长征不知从哪借了一辆军卡,拉着半卡车的东西,就回来了。

等上面的东西搬下来,过来帮忙的亲友们都惊呆了。

永久牌自行车、海市牌缝纫机、一张挺时髦的梳妆台,半扇猪肉,两只杀好的全羊,十只鸡,五只挺大的鹅,还有两大袋白面,一大坛白酒……

亲友们口水已经开始往下流了,希望明天赶紧到。

10月1日,风和日丽,秋高气爽。

苏茉一早就起来洗漱,把自己的东西都收拾装好,待会儿接亲,搬嫁妆的人,会一起搬到新家去了。


洗完澡,苏茉坐在房门口,一边擦拭着头发,一边思考接下来的安排。

原主虽然豪富,但她留下的东西,目前真正能用的,其实并不多。

两张存折的钱,不说这个年代不能跨省取钱的问题,就是能,没特殊情况,她也不准备动用。

苏仲黎留下的那八万块钱,是属于苏廷谦和苏廷德两兄弟的。原主父母的那3000块钱,她也准备留着,若有朝一日他们能提早回城,给他们带回去也能有钱用。

剩下原主那1030块钱,看着是很多,但在什么都要买的情况下,估计也用不了几年。主要是她没有票,许多东西都得去黑市买,那价格自然就贵了。

而且,她还得攒资本,等恢复高考后考大学,圆自己的清华梦。然后借着改革的东风,囤房子,做生意,发家致富!

所以,她得有进项!

靠什么挣钱呢?用异能催生水果蔬菜去黑市卖?

只能勉强算一个备选项。

水果蔬菜在这个时代价格低,卖不了多少钱。要卖也只能反季的时候去,卖些这边稀有的品种,才能卖的起价。

若直接跟黑市合作,蔬果不耐放,黑市的人估计也不敢大量吃货,只能小批量供货。但次数多了,风险也就大了,万一哪天倒霉被抓了,那可得不偿失。

所以,在没有找到安全的方式之前,这个只能算备选。

不过,倒可以去黑市的时候,顺带卖一点,挣点外快。

既然催生低价值的效益不高,那就催生高价值的。

她记得,东北是有不少野山参的。若她能找到野山参,那么她就可以催生野山参去卖。

她记得其他年代文中,一根野山参,都能卖一两百块钱。她若能两三个月卖一根,那与那些领工资的也没差多少了。

但这只能算私底下的收入,不能摆到明面上。

在末世苦哈哈的,在这里,她想过上能吃肉的日子。所以,她要想过的好又不被人非议,必须有一份摆在明面上的收入。

原主作为纺织厂的宣传干事,文笔还是很硬的。在海市的时候,就经常给报社投稿,几乎就没有不被采用的。

本来,这个特殊时期,投稿是没有稿费的,一般都是发点票证或者给个样刊。

后来,报社的编辑爱惜她的才华,给她申请了一个所谓“编外通讯员”证,就类似临时工,这样她的投稿就能算稿费了。可惜这个证申请下来才一个多月,原主就下乡了。

苏茉想了想,上个月原主貌似是收了二十多块稿费的。

【科普:1966年,文化部提出全国报社、杂志社、出版社采取统一的稿酬标准,著作稿每千字2~8元,翻译稿每千字1~5元。但文革期间,是停止向作者直接发放稿酬的,而是改为发样刊、票券或物品。直到1977年,才恢复直接发放稿酬。】

苏茉想起那堆书中好几本《人民日报金句》,以及后世听过的不少励志歌曲,觉得这个可以搞。

她一个学霸,学习学习,再揣摩揣摩,应该还是能搞得定的。

这样,她就有了一个明面上的收入。

这个时代,给报社投稿能被采用是非常有面儿的事,这样她在大队的地位也会提升一些,如果有什么竞争老师之类的职位,应该也容易一些。

干农活拔拔草种种菜的,她或许还行。但真要花大力气干的,她估计也不成啊,真是泪目!

而且,她记得,1972年M国总统尼克松就会访华,这些官媒都是狗鼻子,最能捕捉某些信号,到时候肯定会连载一些M国的小说来释放某些信号。

到时候,她也可以跟报社申请接一些翻译稿件,这样又多一份收入。

她打小接受双语教育,英语可不要太好。况且,原主也是会一些英语的,也不怕穿帮。

原主之所以能有那么多侨汇券,是因为原主的大伯爷苏仲清在建国初就全家移民外国了。

1955年,国家开始使用票证后,苏仲黎便给国外的哥哥去信,也不知他们兄弟二人如何谈的,总之此后每年,苏仲清都会给他们汇一笔款。靠着侨汇券的票证,原主家基本就没有缺票的时候。

广东省10元面值的侨汇券(侵删)

偶尔,他们也会辗转寄一些东西回来,其中就有英文书籍。苏廷谦年轻时候是留过洋的,会英语,所以也教了苏茉一些。

如今算来,她也算有挣钱三计了,就且先这些,后面再看看有没有其他更挣钱的方式。

挣钱的事搞定了,现在就是买东西了。

她记得,书中原主父母会在半个月后,被下放到隔壁大队牛棚。

就原主什么御寒物资都没有带的样子,他们的境况更不堪,肯定也不会有,她得提前给他们准备好这些。

原主带的棉花票不少,但做这么多东西,肯定是不够的,她还得去黑市再弄点棉花。

弄了棉花还不算,她还得去跟别人学学如何做棉衣,不然父母的,她都不知找谁做。

至于棉被和褥子,倒是可以找人做。要是人问起,就说要结婚了,做来当嫁妆。

还有其他日用品,也要赶紧买回来才行,不然真的很不方便。

现在秋收已经接近尾声,而且原主干活也很慢,厚着脸皮的话,应该也能请到假。

所以,她准备明天请个假,去县城一趟。

把要用的东西买齐,顺便买个礼物感谢陆小兰这两天对她的照顾。

至于陆长征,就不用了,以身相许了都。

这样想着,苏茉又转身进了房间,拿出纸笔,给苏廷德写了一封信,明天去县城的时候,寄给他。

信中,隐晦的提及她听说父母下放的地方在她隔壁大队,她会想办法照顾,让大伯不要再奔走,免得被人钻了空子。

还有,就是告诉他,今年大伯爷的汇款应该快到了,记得安排人去签,免得便宜了别人。

虽然这个时期特殊,但国家正缺外汇,有人汇款,都是收的。

小说《小炮灰在七零,燎的军官宠上天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最新更新
继续看书